中国史学科简史
BETVlCTOR手机登录中国史学科为伟德国际BETVlCTOR传统优势学科。其源流可追溯到1938年创立的国立师范学院史地系。著名学者李剑农、张舜徽、杨树达、林增平、陶懋炳、雷敢等先后执教于此,为本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。1981年,中国近现代史获得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;1985年,中国古代史获硕士学位授予权。1990年,中国近现代史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权,是湖南省第一个文科博士点。2002年,中国近现代史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,2007年又获批博士后流动站。2011年,中国史学科成为一级学科博士点。本学科现拥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(历史学)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,历史学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,还有2个省重点研究基地以及1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。
经过多年的潜心耕耘,本学科已形成四个稳定且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向(条约制度与中外关系史、中国思想文化史、慈善与中国社会史、中国政治制度史),培养出一支高职称、高水平、高知名度的学术队伍。本学科现有教师29人,其中教授14人,副教授10人,博导10人,硕导21人,具有博士学位者24人,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超过80%。本学科教师的学缘结构开放合理。除开本校的毕业生之外,不少教师毕业于北京大学、北京师范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、南京大学、华东师范大学、华中师范大学等知名学府。近年来,部分青年教师还具有在国内外科研院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和访学经历,国际视野较为开阔,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较强。
本学科学位点负责人李育民教授以及各学科方向主要导师郑大华、周秋光、雷炳炎等教授在本学科专业领域具有较大社会影响与学术声望。本学科目前拥有第三批全国“万人计划”教学名师1人,全国优秀教师1人,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议组专家1人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、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,湖南省优秀社科专家1人,湖南省政府“芙蓉学者”1人,湖南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。学科中青年后备力量充实,科研攻关能力强。其中,1人入选中组部“万人计划”青年拔尖人才资助项目,1人入选湖南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、6人入选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、1 人入选湖南省百人工程计划。中青年学术骨干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,学有专攻、发展势头良好。
本学科在继承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不断创新。近五年来,本学科承担“中国慈善通史”、“近代中外条约关系通史”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项,新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3项,各类科研项目共78项。出版学术专著56部,其中郑大华教授的《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——以抗战时期知识界为中心》和李育民教授的《晚清中外条约关系研究》入选“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库”。李育民教授主持的“中外条约与近代中国研究”丛书、周秋光教授主持的“中国慈善史研究”丛书、郑大华教授主编的“近代湖湘文化研究丛书”成为标志性成果。学科成员在《历史研究》、《近代史研究》、《民族研究》、《中共党史研究》、《中国史研究》、《史学理论研究》、《抗日战争研究》、《当代中国史研究》等刊物发表论文74篇,CSSCI期刊以上论文187篇。科研成果获得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、三等奖1项,湖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9项(含特等奖1项、一等奖1项,二等奖5项)。
本学科长期重视与海内外科研院校建立广泛联系,加强同行间的学术交流。近五年,学科与日本亚洲财团联合举办“亚洲共同体与世界”系列讲座,主办“中外条约与近代中国”国际学术研讨会、“通古今之变:中国思想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”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重要学术会议,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反响。学科成员先后应邀赴日本、美国、法国、西班牙、俄罗斯、越南、韩国等,及北京、上海、武汉等地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,进行学术报告118场。同时,学科也多次邀请美国西东大学、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、加拿大拉瓦尔大学、日本东亚研究会、台湾“中研院”、中国社会科学院、北京大学、南京大学、南开大学、华中师范大学、华东师范大学等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讲学访问,进行学术报告等41场,进一步扩大了学科的知名度与美誉度。
本学科注重教研相长,互相融合,以提升历史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能力为主体目标,以培养专业学习能力、专业研究能力、专业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为“四翼”,实现学生专业能力提升、综合素养全面提高。本学科先后承担国家级教学项目4项(“三结合”理念下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、国家精品课程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),获国家级教学奖励1项,湖南省研究生精品课程、湖南省教学团队等省级教学项目10余项,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1项。指导了“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”等多项。本学科指导的本科生每年有10多人保送重点科研院所攻读中国史硕士学位。
本学科注重科研成果转化,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社会建设。如中外条约关系研究为当代中国外交、慈善史研究为当代慈善事业与社会保障、民族复兴思潮研究为“中国梦”战略、湖湘文化研究为湖南地方社会发展等提供智力支持,极大地发挥了新型智库的咨询参谋作用。